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政治制度是機器的齒輪的話,那么政治妥協就像是齒輪的潤滑油,使政治制度能夠良好運轉而不致于崩潰……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政治妥協在人類政治史之上其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政治離不開妥協。 ——程同順《論政治妥協的價值和規律》 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政治妥協”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簡述須有史實依據)。
|
|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兩次世界大戰作為極其有力和急劇的催化劑,造就了幾個世紀里世界政治的頭等重大事態之一,那就是現代國際體系傳統中心歐洲的權勢迅速衰落,“側翼大國”美蘇的權勢勃然興盛。另一方面,……從列寧對威爾遜,到斯大林對羅斯福,日后美蘇“冷戰”的一個基本動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包括國際政治觀)的摩擦、抵觸和對立,都顯得至關緊要,……然而,意識形態對立與基本地緣政治環境中的超級大國利益競爭等因素結合在一起,決定性地促成了美蘇冷戰。 ——摘編自時殷弘《美蘇冷戰史:機理、特征和意義》 材料二? 1969年,尼克松已經認識到一個多極世界格局的出現,主要標志是美國接受與蘇聯的核均勢及將歐洲、日本和中囯作為有競爭力的力量中心。這是美國自冷戰以來力量相對下降的重要表現。尼克松在其就職演說中宣稱:經過一段對抗之后,我們現在進入了談判時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調整美國的對外政策。尼克松決定放棄過時的兩極對抗體系,重建大國間的“均勢”,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蘇、西歐、日本和中國”為中心的國際新秩序。 ——摘編自《尼克松主義及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 材料三? 在尼克松訪華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國就加入了聯合國,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響。美國贊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反對任何國家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的態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蘇聯進攻中國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購買美國的飛機、科學儀器等中國現代化所急需的東西。學者、記者、運動員、科學家和官員的交流,方使了觀念和知識的相互流動,改變了22年互不往來的狀態。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美蘇“冷戰”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尼克松主義出臺的背景。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美關系正?;瘜χ袊鐣l展的影響。
|
|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古代城市內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車為主,城市局限在半徑約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內。沿交通干線驛站、驛鋪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設驛鋪,供給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內部主要交通干線為過境交通:城市作為地域性的中心具備防御功能,城內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兩側形成一定的商業、市場等交換、消費場所,從而使沿交通干線古代城市形成“串聯”型分布。 ——摘編自張洪恩、黎克繼《淺析中國古代交通方式對域市發展的影響》 材料二? 明清時期,是江南市鎮發展的高峰期,明代嘉靖年間,江南市鎮已有三百余個,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則達到了五百多個,人口維持在萬人上下……江南地區外襟長江帶運河而通大海,內部水網縱橫。吳江、吳縣、長洲,多沿運河及共支流分布,大致間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為常見模式,形成較為均勻的城鎮分布……舟定、太倉、昆山多分布于岡身地帶(江南的一種地形),這與該地區棉花的廣泛種植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有了密切聯系。 ——樊樹志《江南市鎮的分布、結構與網絡》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交通的特點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發展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
|
|
1686年,清政府設立廣州十三行。從官府的角度來說,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從外商的角度來說,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認的唯一合法機構,因此,“通過行商采購的貨物,必須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續費,然后以行商的名義辦理出口報關”。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中外貿易往來 B. 維護外商經濟利益 C. 重視海關稅收征收 D. 廢除閉關鎖國政策
|
|
有學者認為:唐之王仙芝冠以“天補平均大將軍”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時從“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為號召,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糧”為號召,清季之粵匪則以田畝制度為蠱惑固非偶然也。古代農民起義的這些訴求集中反映出 A. 實現“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會穩定 B. 統治者“不抑兼并”使經濟嚴重衰退 C. 土地兼并導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 土地私有制使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
|
管仲改革之前,齊國允許私人從事鹽鐵生產,由國家征收部分稅收,鹽鐵業利潤大部分由私人業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管仲改革推行“官山?!闭?,煮鹽業和冶鐵業由國家壟斷性經營。此舉 A. 開創了“鹽鐵官營”制度 B. 發揮了政府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C. 扼殺了傳統的民間手工業 D. 與民爭利激化當時的社會矛盾
|
|
從經濟的角度看,明清時期中國已處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夠說明這一結論的是 A. 租佃制經營方式的推廣 B. 制瓷、礦冶等手工業技術均有較大進步 C. 蘇州絲織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受值” D. 世界白銀的一半流入中國,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銀
|
|
下表為古代中國實行的幾種形式的授田法,據表可知
A. 授田法打擊了貴族和地主的利益 B. 政府將農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C. 政府立法縮小了社會貧富差距 D. 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遭到了削弱
|
|||||||||||
《呂氏春秋·審時》載:“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薄洱R民要術·種谷》中也有“順天時,量地力,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的結論。這反映了古代農業具有 A. 人定勝天的世界觀 B. 因地制宜的生產觀 C. 和諧統一的生態觀 D. 精耕細作的發展觀
|
|
北魏實行均田制,把土地劃分為生產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種菜的園宅田,備休耕的倍田,明確規定各類上地的用途。這一做法 A. 推動經濟作物廣泛種植 B. 推動北方經濟恢復發展 C. 有利于棉紡織業的發展 D. 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