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睙o論是大的社會制度的更替,如推翻封建制度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無產階級革命,還是重大的社會變革,如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無不有偉大的思想解放作先導,用新的思想理論取代舊的思想理論,用革命理論指導偉大的革命實踐。 ——馮俊《思想解放的偉大力量》 根據材料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中國歷史的相關內容就所擬論題進行論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至少舉出兩例史實論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
|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清代朱耷、石濤和清中期的揚州派畫家不受因循守舊畫風的影響,他們不拘成法,構圖大膽,筆墨奔放。稍后的鄭板橋在精神上與石濤等人是相通的,他筆下的蘭、竹、石是他精神的象征,是他自由意志的體現。雖然在繪畫思想和風格上明中葉以來的畫家有不同的追求,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他們都面對并參與了繪畫越來越普及的事實。藝術的實用化也有所發展,書畫作品越來越多的作為商品流通?!皳P州八怪”多以賣畫為生,他們的作品深受當時以商人、收藏家及一般市民為主的消費群體的喜愛。 ——摘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材料二? 《新曲藝叢書》創作時間段是從1949年10月15日至1950年12月。歌頌新中國,歌頌工農兵,歌頌各個戰線不同的基層民眾,歌頌新生活,成為《新曲藝叢書》創作內容的主旋律。第9輯的《爺倆逛京城》通過新北京人們思想心態精神狀況與舊社會相比較而產生的巨大反差,來體現新北京、新城市、新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新生活自豪而興奮的情景。第5輯王亞平的《藍橋恨》是控訴買賣婚姻的一個故事。第12輯王亞平《黑姑娘》寫了新中國成立后農村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故事。兩個故事形成鮮明的對比,抨擊了舊社會的買賣婚姻,謳歌了新社會新農村婦女幸福自由的生活。 ——摘編自李豫《新中國成立初期文藝方針的制定與實踐》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繪畫藝術發展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曲藝叢書》中的文藝作品反映的時代精神,并分析這些文藝作品的創作在當時產生的積極影響。
|
|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孔子以個人身份整理文獻的偉大實踐,否定了“周禮”所規定的“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的規定,首開私人著史之先河??鬃幼鳌洞呵铩芬呀浺庾R到史學是由史義、史事、史文三要素構成的。就史義而言,《春秋》之義實為我國史學史上經世史學思想的濫觴,《春秋》通過遣詞用句的感情色彩, 寄寓褒貶之義,以達到討伐亂臣賊子,推行王道的史學目的。 ——摘自任懷國《孔子與中國傳統史學》 材料二? 梁啟超曾批評過去的史學“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到了近代,梁啟超、章太炎等積極批評傳統史學與舊史觀,宣揚進化史觀,這標志著中國史學由傳統類型轉為近代類型。近代史學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社會、民族各方面歷史內容的,視中國歷史為世界歷史的一個部分。 ——摘自金毓黼《中國史學史》 材料三?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開始產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后以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對中國歷史的研究來探索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193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直接推動了有關中國社會史論戰的全面展開。論戰的結果,更多的人接受了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觀點。這對國共合作失敗后,革命者正確認識中國革命形勢、性質,明確革命對象、任務、動力、前途等基本問題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自侯云灝《社會問題的凸現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潮的興起》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對中國史學的貢獻。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新史學的突出特點,并分析其興起的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二三十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
|
|
在當前的全球化進程中,存在著全球市場的震蕩、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能源危機、糧食問題;在人類生產中也出現了生態問題、氣候問題、環境問題和過度開發帶來的各種問題等許多全球性問題。這表明( ) A.人類需要全球治理 B.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C.世界形勢動蕩不安 D.經濟全球化進程緩慢
|
|
下表為20世紀末全球500強跨國公司總部地點分布表,這反映出這時的世界經濟
A. 區域集團化在曲折中加速發展 B. 全球化由西方發達國家所主導 C. 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因素增多 D. 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最快
|
|||||||||||||||||||||||||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西非經濟共同體、拉丁美洲經濟體系、南部非洲發展協會、海灣合作委員會、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發展中國家謀求經濟合作,增強集體自力更生能力的區域性經濟組織相繼建立。這些組織建立的主要背景是 A. 區域性經濟組織成效顯著 B. 金磚國家崛起激勵了發展中國家 C. 全球化開始波及第三世界 D. 新興獨立國家面臨經濟舊秩序
|
|
20世紀60年代末,在世界貿易總額中,西歐國家僅歐共體六國所占比例就超過39%,美國同期從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業生產中,1951年至1970年,西歐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國同期則由48.6%降至37.8%。據此可知 A.西歐與美國的矛盾日趨尖銳 B.美國喪失了經濟霸主的地位 C.布雷頓森林體系已趨于瓦解 D.西歐的聯合沖擊國際經濟格局
|
|
2006年3月15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將延續五十多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表述改為“規劃”。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B.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 C.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
|
|
1978-1993年間中國出口商品比較優勢指數變化表
注:“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中國出口商品比重與世界出口商品平均比重的比值。比值大于1,表示國際競爭力具有優勢;比值小于1,則表示競爭力相對較弱。 表中的數據變化反映出,當時我國 A. 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B. 產業結構在逐步優化 C. 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D. 進出口貿易迅猛發展
|
|
1982—1986年,中共中央先后出臺了5個關于農村經濟改革的“一號文件”(主要內容如下表),由此看出當時
A.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開始改變 B. 統購統銷增加農村活力 C. 農村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 D. 改革的關鍵是放權讓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