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熱力學現象和規律的描述正確的是????????? A. 液體表面張力的方向與液面垂直并指向液體內部 B. 一定質量的氣體,在體積不變時,氣體分子每秒與器壁平均碰撞次數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小 C. 用熱針尖接觸金屬表面的石蠟,熔解區域呈圓形,這是晶體各向異性的表現 D.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經歷等壓膨脹過程,氣體密度將減小,分子平均動能將增大 E. 熱量能夠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但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
|
|
如圖所示,矩形區域以對角線abcd為邊界分為上、下兩個區域,對角線上方區域存在豎直向下的勻強電場,對角線下方區域存在垂直紙面向外的勻強磁場。質量為m、帶電量為+q的粒子以速度 (1)電場強度E的大??; (2)磁感應強度B的大小。
|
|
如圖所示,斜面傾角為θ,木板A的質量為M,物塊B的質量為m。輕繩的一端與B連接,另一端與固定在斜面上的擋板相連,繩與斜面平行。已知A與B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1,A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2.設輕繩始終對B有拉力作用。 (1)若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A正沿斜面向上勻速運動,求F的值; (2)若將(1)中的力換成5F,求此時繩的拉力大小。
|
|
利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定一節干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電阻,要求盡量減小實驗誤差。 (1)現有開關和導線若干,以及以下器材; A.電流表( B.電壓表( C.滑動變阻器( D.滑動變阻器( 實驗中滑動變阻器應選用________(選填相應器材前的字母); (2)應該選擇的實驗電路是下圖中的________(選填“甲”或“乙”)。 (3)某位同學記錄的6組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將數據標在下圖的坐標紙上,并畫出U—I線________。 (4)根據(3)中所畫圖線可得出干電池的電動勢
|
|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題圖(1)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加速度與合外力的關系”的實驗. (1)為了減小誤差,在平衡摩擦力后,每次實驗必須通過改變鉤碼的個數來改變小車所受合外力,獲取多組數據.若小車質量為400 g,實驗中每次所用的鉤碼總質量范圍應選________組會比較合理.(填選項前的字母) A.10 g~40 g??? B.200 g~400 g????? C.1000 g~2000 g (2)實驗中打點計時器的打點周期為0.02s,圖(2)中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紙帶的一部分:1、2、3、4、5是計數點,每相鄰兩計數點間還有4個打點未標出,由該紙帶可求得小車的加速度a=_______m/s2.(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3)改變鉤碼的個數重復實驗,得到加速度a與合外力F的關系如圖(3)所示,分析線段OA段,可得出實驗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如圖所示,帶電平行金屬板A,B,板間的電勢差為U,A板帶正電,B板中央有一小孔.一帶正電的微粒,帶電量為q,質量為m,自孔的正上方距板高h處自由落下,若微粒恰能落至A,B板的正中央c點,則 A.微粒在下落過程中動能逐漸增加,重力勢能逐漸減小 B.微粒下落過程中重力做功為 C.微粒落入電場中,電勢能逐漸增大,其增加量為 D.若微粒從距B板高2h處自由下落,則恰好能達到A板
|
|
為模擬空氣凈化過程,有人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含灰塵空氣的密閉玻璃圓桶,圓桶的高和直徑相等.第一種除塵方式是:在圓桶頂面和底面間加上電壓U,沿圓桶的軸線方向形成一個勻強電場,塵粒的運動方向如圖甲所示;第二種除塵方式是:在圓桶軸線處放一直導線,在導線與桶壁間加上的電壓也等于U,形成沿半徑方向的輻向電場,塵粒的運動方向如圖乙所示.已知空氣阻力與塵粒運動的速度成正比,即f=kv(k為一定值),假設每個塵粒的質量和帶電荷量均相同,初速度和重力均可忽略不計,不考慮塵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則在這兩種方式中( ) A.塵粒都做直線運動 B.塵粒受到的電場力大小相等 C.電場對單個塵粒做功的最大值相等 D.在乙容器中,塵粒做類平拋運動
|
|
如圖所示,空間中存在一個范圍足夠大的垂直紙面向里的磁場,磁感應強度沿垂直斜面方向大小相等,沿斜面方向從O點開始按B=kx規律變化(其中k>0,x為斜面上任一點到O點的距離),矩形線圈ABCD在一足夠長的光滑斜面上從O點由靜止開始向下滑動,滑動過程中沒有翻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線圈運動過程中感應電流的方向沿ADCBA方向 B.線圈中的電流先增大后不變 C.線圈最終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D.線圈回路消耗的電功率與運動速度成正比
|
|
如圖所示,足夠長的固定光滑斜面傾角為θ,質量為m的物體以大小為v0的速度從斜面底端沖上斜面,到達最高點后又滑回原處。重力加速度為g。該過程中 A.物體運動的總時間為 B.物體所受支持力的沖量大小為 C.物體所受的重力的沖量為0 D.物體所受合力的沖量大小為mv0
|
|
兩顆質量之m1:m2=1:4的人造地球衛星,只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之下,環繞地球運轉。如果它們的軌道半徑之比r1:r2=2:1,那么它們的向心力之比F1:F2為(??? ) A. 8:1 B. 1:8 C. 16:1 D. 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