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為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絲、茶出口概括簡表。由于絲、茶等農產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區的農民放棄農業生產轉而種桑養茶。這一現象反映了
A. 農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B. 中國出口貿易占優勢地位
C.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 中國的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說,“洋布、洋紗、洋花邊入中國,而女紅失業:煤油、洋蠟、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柏樹皆棄為不材:洋鐵、洋針、洋釘入中國,而業冶者多無事投閑……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辈牧险f明列強的商品輸出
A. 對中國社會傳統的經濟生活影響很小
B. 使中國傳統的經濟迎來了發展機遇
C.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
D. 大幅度提高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
某歷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車的發現”、“大清帝國的衰落”、“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逐漸縮小的世界”等章節。此著作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 工業文明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與掙扎
C. 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
D. 東西方的隔絕與沖突
某國19世紀70年代冶金企業平均投資為10多萬元,20世紀初則達到近200多萬元;同一時期的冶金企業由上千家減少為100多家。據此可知該國
A. 已經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
B. 出現新式的生產組織形式
C. 是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國家
D. 兩次工業革命的交叉進行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主要的工作場所從家庭轉移到了工廠和車間,女工作為工薪一族成為金錢經濟的一部分。工業革命后婦女
A. 社會角色發生改變
B. 成為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柱
C. 政治地位仍未提高
D. 是經濟危機的最大受害者
1853年,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荒涼山莊》的開篇描述倫敦的霧:“煙霧從煙囪管帽降下,形成淺黑色的毛毛雨,中間帶著煤灰煙塵,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讓人覺得太陽已經死去”。這一描述反映出19世紀中期的倫敦
A. 工業化帶來環境污染
B. 城市擁堵人口膨脹
C. 重工業成為經濟主導
D. 化學工業污染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