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街市制開始形成,“自大街至諸小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空虛之屋,每日凌晨,兩街巷門上行百市,買賣熱鬧”。在宋代之前,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貿易高度繁華,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市舶司每年從海上貿易中抽稅近200萬貫,進出口總額約為2000萬貫。商業信用非常發達,從北宋到南宋,陸續出現了便錢(類似于銀行匯票)現錢公據(類似于現金支票)茶引、鹽引、香藥引、礬引(類似于有價證券)交子與會子(法幣)等商業信用。如果沒有發達的商業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區域的市場交易是不可能達成的。
——摘編自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商業革命”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背景。
材料二? 明清時期江南市鎮星羅棋布,互相連接,構成四通八達、商品市場網絡。在這塊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個市鎮,清代分布了400多個市鎮。鎮與鎮的間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為較常見的模式,每個市鎮都有一定范圍的四鄉村落作為相對固定的“鄉腳”,這是市鎮賴以繁榮的土壤。很多市鎮,無論就其規摸還是經濟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轄它的縣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漸成為新設置縣的治所,由市鎮升格為縣。例如,萬歷元年置青浦縣,以唐行鎮為縣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縣治于朱涇鎮。很多農家皆以絲綢、棉業為主業,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江南市鎮是一個充滿經濟活力的工商業中心,各種作坊林立,機坊、煉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雇傭工人,于是勞動力市場應運而生。其產品特別是絲織品、棉布等暢銷海內外。
——摘編自樊樹志《明清長江三角洲的市鎮網絡》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江南市鎮的特征,并說明其影響。
開平煤礦正式投產時,土煤在國內從一個通商口岸裝船到另一個通商口岸卸貨,須繳納出口稅和復進口稅,每噸稅金達1兩以上,比洋煤進口稅多20余倍。李鴻章奏準開平所產之煤出口稅每噸減1錢。這一舉措
A. 增強了洋務派興辦礦業的信心
B. 加強了對開平煤礦的管理
C. 擺脫了列強對煤礦業的控制
D. 保證了煤礦業穩健發展
下表為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絲、茶出口概括簡表。由于絲、茶等農產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區的農民放棄農業生產轉而種桑養茶。這一現象反映了
A. 農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B. 中國出口貿易占優勢地位
C.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 中國的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說,“洋布、洋紗、洋花邊入中國,而女紅失業:煤油、洋蠟、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柏樹皆棄為不材:洋鐵、洋針、洋釘入中國,而業冶者多無事投閑……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辈牧险f明列強的商品輸出
A. 對中國社會傳統的經濟生活影響很小
B. 使中國傳統的經濟迎來了發展機遇
C.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
D. 大幅度提高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
某歷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車的發現”、“大清帝國的衰落”、“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逐漸縮小的世界”等章節。此著作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 工業文明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與掙扎
C. 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
D. 東西方的隔絕與沖突
某國19世紀70年代冶金企業平均投資為10多萬元,20世紀初則達到近200多萬元;同一時期的冶金企業由上千家減少為100多家。據此可知該國
A. 已經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
B. 出現新式的生產組織形式
C. 是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國家
D. 兩次工業革命的交叉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