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血緣意義上說,受到祭祀的祖先應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們在祭祀祖先時,祖先已不單純具有血緣上的意義。如出身于“夷狄”地區的舜與文王,因為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合乎“中國”的規范,也成為公認的圣人,受到祭祀。這一變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壞
B. 推動禮樂制度的世俗化
C. 有助于華夏民族的發展
D. 加速王權與族權的分離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洋務運動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異于傳統,又因主事者以新衛舊的本來意愿而難于掙脫傳統。結果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中國社會從中世紀翻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實始于這種支離斑駁之中?!鼈冇诓恢挥X中把封建主義的堅冰鉆開了些微裂縫,而后,民族資本主義則可以沿著這些裂縫慢慢滲開。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具體說明洋務運動如何“異于傳統”又“難于掙脫傳統”?并
結合史實說明它如何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英國擁有很大的、不斷擴大的市場……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供工業革命使用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都多……由于行會較早瓦解,由于對傳統的條塊農田的圈占,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貧窮的農民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8世紀的英國具備什么條件,從而促成了工業革命的首先爆發?
材料三? 曼徹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業革命以來的事。18世紀80年代第一家棉紡織廠在曼徹斯特誕生。到1830年,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廠已達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擁有全國棉紡織工業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紗的貿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歐洲考察的官員斌椿在《乘槎筆記》(1866年)中寫道:“此地人民五十萬”。街市繁榮,為英國第二埠頭。中華及印度、美國棉花皆集于此。所織之布,發于各路售賣……織機萬張,刻不停梭。每機二三張以一人司之。計自木棉出包時,至紡織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時的曼徹斯特已從舊集鎮發展為英國有數的大城和世界棉紡工業之都。
——摘編自百度百科
(3)根據材料三概括曼徹斯特城市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曼徹斯特興起的原因。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街市制開始形成,“自大街至諸小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空虛之屋,每日凌晨,兩街巷門上行百市,買賣熱鬧”。在宋代之前,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貿易高度繁華,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市舶司每年從海上貿易中抽稅近200萬貫,進出口總額約為2000萬貫。商業信用非常發達,從北宋到南宋,陸續出現了便錢(類似于銀行匯票)現錢公據(類似于現金支票)茶引、鹽引、香藥引、礬引(類似于有價證券)交子與會子(法幣)等商業信用。如果沒有發達的商業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區域的市場交易是不可能達成的。
——摘編自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商業革命”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背景。
材料二? 明清時期江南市鎮星羅棋布,互相連接,構成四通八達、商品市場網絡。在這塊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個市鎮,清代分布了400多個市鎮。鎮與鎮的間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為較常見的模式,每個市鎮都有一定范圍的四鄉村落作為相對固定的“鄉腳”,這是市鎮賴以繁榮的土壤。很多市鎮,無論就其規摸還是經濟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轄它的縣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漸成為新設置縣的治所,由市鎮升格為縣。例如,萬歷元年置青浦縣,以唐行鎮為縣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縣治于朱涇鎮。很多農家皆以絲綢、棉業為主業,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江南市鎮是一個充滿經濟活力的工商業中心,各種作坊林立,機坊、煉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雇傭工人,于是勞動力市場應運而生。其產品特別是絲織品、棉布等暢銷海內外。
——摘編自樊樹志《明清長江三角洲的市鎮網絡》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江南市鎮的特征,并說明其影響。
開平煤礦正式投產時,土煤在國內從一個通商口岸裝船到另一個通商口岸卸貨,須繳納出口稅和復進口稅,每噸稅金達1兩以上,比洋煤進口稅多20余倍。李鴻章奏準開平所產之煤出口稅每噸減1錢。這一舉措
A. 增強了洋務派興辦礦業的信心
B. 加強了對開平煤礦的管理
C. 擺脫了列強對煤礦業的控制
D. 保證了煤礦業穩健發展
下表為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絲、茶出口概括簡表。由于絲、茶等農產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區的農民放棄農業生產轉而種桑養茶。這一現象反映了
A. 農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B. 中國出口貿易占優勢地位
C.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 中國的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說,“洋布、洋紗、洋花邊入中國,而女紅失業:煤油、洋蠟、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柏樹皆棄為不材:洋鐵、洋針、洋釘入中國,而業冶者多無事投閑……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辈牧险f明列強的商品輸出
A. 對中國社會傳統的經濟生活影響很小
B. 使中國傳統的經濟迎來了發展機遇
C.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
D. 大幅度提高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